“起初只是走久了腿觉得酸胀有点痛,休息一下就好了。慢慢地步行距离越来越短,直到完全不出家门。”说起生病过程,王奶奶面露痛苦。
接下来的六年里,王奶奶虽多次住院治疗,做了许多检查,吃抗血小板、降血脂、止痛药,症状却始终没有改善。“最煎熬的是冬天深夜,双腿像被无数根针扎,整夜睡不着觉。”
好在,王奶奶在加拿大官网开奖查询综合科住院治疗期间,请血管外科黄智勇主任医师会诊后,告知她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王奶奶并非个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实际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
在我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约10%。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有什么典型表现?
这种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下肢血管引发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脚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坏疽等症状,其中又以间歇性跛行和腿疼为特征性表现,常被误认为关节炎或腰椎问题。
1下肢发冷、麻木、间歇性跛行
(走几百米就腿疼)
这是因为动脉硬化会导致血管狭窄,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下肢血液供应不足,肢体的末端不能得到充足的血液的濡养,缺血缺氧出现下肢发冷、麻木的表现。同时血流不畅还会导致代谢产物难以被血液带走,在局部累积,刺激肌肉收缩,从而引起疼痛、痉挛等症状。
2夜间静息痛
(躺下后疼痛加剧,需坐起缓解)
这是因为病变动脉已经不能满足下肢静息状态下的血供,休息时就会出现下肢缺血性疼痛,即静息痛。夜间、平卧时更明显。
坐起时双腿自然下垂,血液在重力的作用向下流动,有了血液的滋养,疼痛自然也就缓解了。
3皮肤溃烂、坏疽,
最终可能面临截肢风险
下肢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中导致组织的坏死,导致溃疡和坏疽的形成。
什么时候需要手术治疗?
"很多患者拖到静息痛才就医,此时血管堵塞已超过80%!"黄智勇主任指出,"事实上,90%的严重并发症可通过早期干预避免。一般间歇性跛行的距离缩短小于200米,或者出现了静息痛,要及时通过手术来开通血流,避免出现肢体的破溃,感染及坏死的情况。"
微创手术
让"管道"重获生机
王奶奶随后转到血管外科,立即进行下肢血管CTA检查,示腹主动脉、双侧骼总动脉、髂内、外动脉及双侧下肢动脉广泛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管腔不同程度狭窄(右侧股浅动脉重度狭窄),右侧股浅动脉、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节段性闭塞,侧支循环形成。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面对"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的微创治疗方案,老人犹豫了:"我都87岁了,还能耐受手术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治疗分为开放手术和介入手术。现在大部分的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都可以通过介入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改善明显等优点。
"我们用直径2毫米的导管,从大腿根部进入血管,就像给堵塞的河道清淤。全程仅需局部麻醉。"黄智勇主任说道。
手术共计耗时3小时,术中出血不到30毫升,手术当天,回到病房,王奶奶激动得握住了医生的手:"腿终于感觉暖和了!"
术后第二天,医生团队检查王奶奶右腿的皮温明显改善,并且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说明血流已达到足底。当天让王奶奶开始在病房及走廊行走适当锻炼。
早防早治疗
这些高危人群千万要警惕!
↓
1.年龄≥50岁,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2.吸烟史超过20年。
3.近期出现下肢无力、发凉或伤口愈合缓慢。
4.步行距离较5年前明显缩短。
这些误区要避开!
↓
误区1:"腿疼就热敷"→ 加重组织缺氧,正确做法是抬高腿。
误区2:"手术伤元气"→ 微创手术24小时即可下床,死亡率仅0.3%。
误区3:"装了支架就万事大吉"→ 需终身抗血小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
总之
记住这个口诀
戒烟戒酒
管住嘴、迈开腿、早筛查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可防可控的"慢性杀手",关键在于早筛早治。
当出现静息痛、溃疡或突发跛行加重时,请立即到血管外科专科就诊。
来源:血管外科